如何与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相处?

发布者:tyxy发布时间:2024-03-15浏览次数:33

      我其实一直,在这等你呀

      只为永远,守护你的心灵



    意想不到的都在守护心灵

    作者 / 代桂云    转载 / 云心理


如何与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相处?




  01 

高压锅中的生活

“我妻子的情绪瞬息万变,我终日战战兢兢,如履薄冰,唯恐说话说得太早、太快、语气不对,或者表情不对,都会引发一场战争。”

杨不明白,恋爱时那个聪明、有趣、独立的女孩,为什么变成了如今这个样子。

他结婚三年了,妻子给了他越来越大的压力。她极其依赖他,几乎没有自己的朋友。她指责他不关心自己,不允许他与朋友交往。她纠缠于各种小事中,没完没了的数落和质问让彼此痛苦不堪。但有时候,她又变回了那个聪明、有趣和独立的人。可惜时间不长,他们又陷在痛苦之中。

“母亲对我的爱是有条件的,如果我所做的事情不和她的心意,无论大小她都会大发雷霆”,柳说,当母亲需要爱时,又会对她非常好,她不知道哪一个母亲才是真实的,也永远无法预测她的喜怒哀乐。

在成长时,柳总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。在母亲眼里,她的发型,她的朋友,她的吃饭仪态,她的待人接物态度都成问题,母亲不惜夸大其词、胡编乱造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。

”这些年我一直在努力达到她的要求,可一旦达到她却又变了。我一直未能习惯这些年尖酸刻薄的批评,到现在我已不能与人亲近,不相信任何人,对人没有安全感。”柳伤心地说。

郁是一个坏脾气的小女孩。7岁的时候,父母就在她的房间发现了一个纸条,上面写着满8岁就要自杀。到了中学之后,她开始撒谎、逃学,并时常情绪失控。

父母不知道如何与她相处。让父母头疼的是,小学时她就开始自残,胳膊上全是伤痕。高中时,她开始与一个男生谈恋爱,希望男生时时刻刻陪伴她,动不动以自杀相威胁。当男生提出分手后,她吞了安眠药,被送医院抢救。

父母很困惑,不知道孩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。

杨的妻子、柳的母亲和女孩郁,都是边缘型人格障碍者。

“高压锅中的生活”,保罗·梅森和蓝迪·克雷格在其合著的《亲密的陌生人》中,如此形容边缘型人对其亲友的影响。

“与边缘型人一起生活,犹如处于质量不好的高压锅之中,锅壁薄而阀门不灵;与边缘人一起生活,犹如处于持续的矛盾体中,似乎冲突与麻烦没完没了;与边缘人一起生活,犹如处于洗衣机之中,周围的世界飞速旋转,搞不清前后左右,东西南北。”


02 

边缘者的内在世界

喜怒无常、情绪激烈,反复自杀、自伤,这是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给人最普遍的印象。他们的攻击和自毁行为,带给身边人持续的情感压力。

这是边缘者的外显行为。他们的内在世界是什么样的呢?

DBT创始人莱茵汉自己曾经是一个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,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边缘者的内在视角。

她说:“边缘型人就像全身90%的皮肤三度烧伤的人,少了一层情绪的皮肤,轻微的触摸或动作都会让他们痛苦不堪。”

根据DSM的介绍,大约8%-10%的边缘者会自杀。除了自杀行为外,边缘者还有着多种多样的自伤行为,比刀割、火烫、断骨、针刺、抓伤、扯头发等。

根据莱茵汉的研究,边缘者这些让人很难理解的自杀及其它冲动、反常行为,被他们当成了解决极度强烈、无法控制的情绪痛苦的方法:

“当然自杀是改变心情的极端方法……还有一些不那么致命的行为能有效改变患者的心情。比如,服用过量的药物会使人长时间睡眠,而睡眠对于调节脆弱的情绪影响重大。包括具有自杀威胁的自杀行为,也能有效地引来周围人的帮助,从而减轻痛苦。许多案例显示,这是患者获取他人关注,设法缓解痛苦的唯一办法。”

自伤时能使身体释放出一种叫内啡肽的麻醉剂,让人产生快感

研究发现,边缘者自伤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,包括:

为了感觉自己活着,对抗麻木与空虚。

为了麻痹自己。

为了对别人表达愤怒。

处罚自己或表达对自己的憎恨(这种情况较常见于有被虐待经历的边缘者)。

证明他们并不像自己所想象的那样糟糕。

减缓压力和焦虑。

感觉可控制痛苦。

唤回真实感。借助将注意力集中在肉体痛苦上,来减轻情绪上的痛苦、挫折感和其他一些负面情绪。

向别人传达痛苦情绪或求助。

与边缘者有亲密关系的人发现,他们很黏人,经常有一种弥漫的空虚感,时常感到恐慌,有时会发狂般地采取紧急行动避免独处。

罗伯特·瓦尔丁格在他的著作《心理动力学在边缘型人格障碍诊断中的作用》,从统一性混乱这一角度,来探讨边缘者的空虚感:

统一性混乱是指边缘者严重而频繁的恐慌感——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哪一个“自己”。在不同场景下,面对不同的人,我们通常能始终如一地保持自己的身份认同,而边缘型人却不能体会到这种前后一致的自我。相反,他们心中充满了各种矛盾的自我形象,无法整合在一起。他们通常表示:

内心空虚;

感觉自己一无是处;

随波逐流;

所作所为都要根据别人提供的线索来进行;

独处时,意识不到自己是谁,或者觉得自己根本就不存在;

感到惶恐不安艳,厌倦烦闷。

《亲密的陌生人》中还指出,边缘者有着紧张且不稳定的人际关系,这是因为他们总在对他人的理想化与贬低之间摇摆不定。边缘者把别人不是看作邪恶的魔鬼,就是看作仁慈的天使。当你能满足他们需要时,你就是一个超级大英雄,一旦觉得你辜负了他们,你就变成了大坏蛋。

有一本书名能很好的说明他们的人际关系模式:我恨你,但不要离开我。

✦✦✦03✦✦✦

如何与边缘者相处?

对每个人来说,与边缘者相处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

书中提到的几个技巧,也许可以帮你更好地与边缘者相处。

1.成为一面“镜子”,而非一块“海绵”

有些人就像海绵一样接收边缘者的投射,认同他们不合理的要求和责难,吸收他们的痛苦,以为这样就是在帮助他们,其实是在帮倒忙。你需要像镜子一样把他们的痛苦反射回去,物归原主,让他们为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。

尝试这样做:

不管对方说什么,都要维持自己对现实的感受。

把痛苦反射回边缘者。

要有信心,相信边缘者最终能学会如何应对自己的感受。

表现出你对边缘者的支持。

有一点要明确,唯有边缘者才能控制自己的态度和反应。

用行动让边缘者知道你的底线,有些行为你能接受,有些则不能。

清楚地表达这些界限,保持行为前后一致。

2.“四个不要”

不要辩解。即使你并没有做错什么,但如果千方百计想向边缘者说明你没有认错,反而会让你看起来愚蠢、幼稚而且充满内疚。

不要否认。对于那些莫须有的控告,你可能会否认。但是一再的否认,也会让你觉得自己又变成了小孩子——“我没有!”“你有!”

不要反击。你可能会反击边缘者,以在争论中占据上风或发泄情绪。可一旦这样做,就会坠入他们有意无意设下的投射与投射性认同的陷阱。

不要退缩。有人一旦发觉辩解、否认和反击都无济于事实,往往就会退缩。有些人索性闭口不言,有的转身离去,有的则学会进入分裂的状态。被攻击时离开并没有什么不对,有时反而是好事。但是一味地消极应对,一声不吭,或者承受对方的责难,任自己的自主性和自尊心被贬低,就会带来伤害。

3.不带争论地回应

边缘者的发怒、指责、怪罪,都是试图要你替他们感受痛苦。当你坚定地把痛苦反射回边缘者那里,他们会采取反抗行动,想让事态按他们设想的那样发展。这时,你需要不带争论地回应:

那是你的选择。

我想等我们都冷静下来再谈。

让我再想一想。

我们两个都不是坏人,只是看法不同而已。

我不愿意承担一半以上的责任。

我知道你不喜欢这样,不过凡事都可以商量。

我知道你现在就希望我答应,但我需要时间考虑。

我不想夹在中间,你得自己想办法接受。

《亲密的陌生人》作者之一兰迪·克雷格,曾经有一个边缘型的男友,她深受伤害。为了帮助与自己有同样遭遇的人,她写了这本书,还创建了一个帮助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网络,并组建了一个名叫“欢迎来到奥兹国”的边缘型人亲友在线自助团体。

在了解了很多边缘者与其亲友的人生故事后,她写道:“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前男友的感受,曾经让我难以理解的那些行为都有了答案。第一次我真切地明白那些年他莫名其妙的情绪爆发,其实不是针对我,而是他既羞愧又极度害怕被抛弃而导致的。当我明白他也是一个受害者时,我的愤怒有一部分转为了怜悯。”

我写下此文,以将作者的悲悯与善意传递给华体会(中国)的人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作者简介:代桂云,一个追求心灵自由的实践者与分享者。心理咨询师、私人心理顾问、蓝橡树心理援助中心创始人,擅长整合式短程心理咨询,为来访者提供生理、心理、社会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。个人公众号:云心理 yunxinli-aiziji